舒同(1905.11.25~1998.5.27)男,著名书法大师,原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、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、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。
舒同原名文藻,字号宜禄,江西省东乡县人,农民家庭出身。5岁学书,14岁即有乡誉。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,1920年6月在家乡与进步同学成立“金兰同学社”,传播新思想、新文化。翌年8月考入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(抚州),与李井泉同学等发起组织“马克思主义研究会”。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先后任中共东乡县支部书记、县委书记,国共合作的国民党东乡县党部常委。
1927年“四.一二”政变后,遭国民党反动派通缉,辗转于武汉、上海、安徽、南京等地,寻找党组织,坚持革命。
1930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,历任红4军政治部秘书、红11师秘书长、中共赣东特委秘书长、红四军政治部宣传部长、红12师政治部主任、红1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、红10师政治部主任。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“围剿”作战。长征中,任红2师政治部宣传科长、政治部主任,撰写《向北进攻?胜利的开始》等文章,鼓舞红军指战员士气。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,任红四师的政治部主任,坚决拥护党中央北上方针。1935年10月抵达陕北后,参加直罗镇、东征、西征、山城堡等战役。抗日战争时期,历任八路军总部秘书长、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、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秘书长兼宣传部长,参与创建、扩大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和延安整风时的军委整风审干领导工作。1944年夏,赴晋冀台豫边区、中共山东分局传达整风精神。是年秋任中共山东分局委员兼秘书长、分局学习委员会主任,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贡献。
解放战争时期,历任新四军暨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,华东军区暨第3野战军政治部主任,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委兼社会部部长、国军工作部部长。具体指导了华东野战军的新式整军运动,参与组织指挥了鲁南、莱芜、济南、淮海、渡江、上海等战役。曾具体领导了争取国民党第96军军长吴化文率部在济南战役中起义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委兼宣传部长、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、华东文教委员会主任、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校长、中共华东局党校校长等职。1954年8月至1960年10月,任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兼济南军区第一政委、党委第一书记。1956年9月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。他把山东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,领导山东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,取得重大成就。后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,并曾于1961年12月至1962年12月下放至山东省章丘县担任中共章丘县委第一书记。1963年3月调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处书记。“文化大革命”中遭受林彪、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政治迫害,长期被监禁、批斗。1979年9月被彻底平反,恢复名誉。
1978年8月,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军委军战史编辑室主任。1979年7月被增选为第5届全国政协常委。1982年9月,在中共12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。后为中共13、14、15大特邀代表。舒同博览群书,学识渊博,是共产党内学者型的高级干部。
书法成就
舒同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创始人和第1届主席,后任第2届、第3届名誉主席、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。毛泽东主席赞扬他是“红军书法家、党内一枝笔”,是当代自成一体的书法大师。
舒同是中国书法事业的继承者和开拓者,他自幼喜爱书法,5岁学书,14岁即有乡誉,被誉为“神童”、“东乡才子”。曾系统地临过古代碑帖,师法颜真卿、柳公权、何绍基等名家,但师古而不泥古,尊法而求新变,并注意取其精华,大胆尝试,逐渐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,创立了著名的“舒体”,备受海内外推崇。所谓舒体,就是从“二王”入手,以颜、柳之楷为本,取各家各体之长,使圆浑之劲,用藏锋之功,寓巧于拙,借古于今,创独特风格,立“七分半”字体。这个“七分半”,可以说是舒体字的精华,既结体上楷、行、草、篆、隶五体各取一分,风格上颜、柳各取一分,何绍基取半分,合称“七分半”。
“七分半”字体充分反映了舒体字的深厚基础和面貌特征。应当说,舒体字的形成,不只是艰苦的书艺探索,更重要的是意志和毅力的磨练。舒同的墨海生涯从14岁在乡间小有乡誉时起,直至93岁病逝近80个年头,在漫长的岁月中,不管是硝烟弥漫的战场,还是“十年浩劫”的动乱,不论是在繁忙的工作岗位上,还是在罹难挨斗的“牛棚”里,他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,始终没有中断艺术研究和临池实践。舒体浑圆有力,外柔内刚,宽博端庄,雍容大方,以其特有风格,体现革命风云、将军气度,深为人们珍爱。当今,舒体已被输入电脑,广泛用于报纸、刊物、电影、电视,显出其独特的魅力。